历时一个多月 本报精心推出纪实类地震图书 记录那一段真实
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编写,由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和青年报社联合编纂的《人民至上——汶川大地震纪实》近日出版发行。这是第一本由上海媒体参与编写的汶川大地震图书,其中的图文,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。
图文出自第一手资料
据悉,一共七章的《人民至上》由《青年报》一线编辑记者参与编写,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,全景式地记录了5·12汶川大地震之后8天8夜在灾区发生的事情。一般认为,这8天是抗震救灾最关键的时刻,从最初灾难发生,到后来可歌可泣的拯救行动展开,直到罕见的全国默哀三天,这些珍贵的内容书里都有了比较详细且生动的记述。而对于“此次地震为什么没有预报”,“信息的透明度”、“国民为什么能够空前团结”等读者关注的问题,书里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。
《人民至上》的大多数材料来自《青年报》记者一线采访。书中所采用的100余幅图片,有四分之三出自《青年报》赴地震灾区摄影记者施剑平、马骏和杨磊的现场实地拍摄。他们从5000余幅照片中,选出了此次发表的精品之作,照片既反映了地震的残酷,也反映了大爱涌动之下的感动。而近30万字的实录文字,有的则来自于《青年报》赴灾区采访的文字记者朱文娟和彭晓玲的讲述,书中的一些细节是首次对外披露。除此之外,《人民至上》的编写人员还综合全国各报地震报道的精华,力求对地震灾情有一个宏观层面的把握。
记者实地采访受好评
据介绍,《人民至上》充分发挥了《青年报》作为一家媒体的优势,也正因为有了实地采访的扎实内容,使得这本书更加具备了史料书的性质。前方记者的智慧和艰辛,都在书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。
《青年报》摄影记者施剑平和马骏5月13日,地震发生第二天,就奔赴灾区,经过一些艰难的周折,他们进入了当时还是孤城的北川县城,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照片,成为了全国第一批进入北川的记者。而文字记者朱文娟则在5月16日随上海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进入灾区,经过十几天的实地采访,采写了大量在拯救受难者过程中所发生的感人事件。他们的报道,得到了读者极大的好评,而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,则成为《人民至上》的重要根基。
据记者了解,目前,这本图文并茂的地震图书,已经在第一时间运往四川灾区,无偿地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,使他们对自己一个多月前的经历,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,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好评。该书已经在短短几天内进行了第二次开机印刷,成为了一本畅销的地震书。 |